1969-08-11(本報記者孫鍵政)
中華隊後天就要搭機赴美,參加一九六九年世界大賽。在這短暫的時間內,中華隊的戰略智囊團,已深受投手出場的調配問題所困擾。中華少棒的戰略家──謝國城、方水泉、簡永昌等人,為著中華隊投手陳智源、郭源治、張瑞欽、陳玉佼,如何在世棒大賽中有最理想的調配,曾經一再商量研究,但是,到目前為止,未敢擬定最佳戰略方案,因此,這個問題困擾著這些用頭腦打仗的棒球專家。投手調配有了困難,是受到世界少年棒球規則的影響。少棒規則規定,每一個少年投手不能連續投兩場。即第一場擔任投手或在第一場出過場擔任投手,到了第二場比賽時,這些曾經出過場的投手,即不能再繼續擔任投手,必須等到第三場時,才能恢復投手的資格。限於少棒規則的規定,中華隊能派出用場的四名投手,如何調配運用,讓主力投手打最硬的一仗,讓其他投手打較輕鬆的戰爭,的確是重要問題。中華隊是希望連闖兩關進入冠軍爭奪戰,在這預定的三場比賽,一場比一場重要,而且要想贏獲冠軍,必須每場都贏。在這「預算」中的三場比賽,中華隊投手的調配感到困擾的是:最佳投手陳智源到底要排在那一場,排在預賽對加拿大隊,中華隊能贏球,諒不致有困難,但到了準決賽時,陳智源卻不能再擔任投手,如果,準決賽的對手比加拿大隊強出很多,則陳智源無法調用,勢必要用郭源治、張瑞欽或陳玉佼中的一人或兩人。因此,中華隊的戰略家最感困擾的,就是投手的顧此失彼。假如,中華隊第一場比賽用陳智源擔任投手。第二場用郭源治、張瑞欽出場,萬一這場準決賽輸了球,中華隊就與冠亞軍絕緣。如果,預賽用郭源治,留陳智源打準決賽,而我們都晉級了,則最重要的冠軍爭奪戰,陳智源又不能再上場,自然大大削弱實力影響前途至鉅。這個複雜的戰略問題,中華隊的專家們假設了好幾種情況:第一:假設首仗加拿大隊實力不惡──調用陳智源打先鋒。中華隊第一仗可望晉級,則陳智源就可在冠軍爭奪戰再挑大樑。第二:假設加拿大隊實力甚差,準決賽的對手(美國北區隊或拉丁美洲隊)很強──則對加拿大可用郭源治或陳玉佼之一人,用陳智源打第二場。第三、假設加拿大、美國北區與拉丁美洲隊實力都不強,則郭源治、張瑞欽、陳玉佼三人打前兩場,讓陳智源打最後一仗。這三種情況假定,中華隊還不太耽心,最困擾的卻是,將陳智源擺在第一場比賽,郭源治與張瑞欽用在準決賽是否勝任愉快的問題。這也是中華隊戰略關鍵。郭源治與張瑞欽兩人,都是很好的投手。只是,郭源治目前右手肘關節有點受傷,腫了一塊,用力投球偶感疼痛。張瑞欽是左手投球有其獨到優點,也有能否支持六局的問題。郭源治與張瑞欽的調配運用,如果排在準決賽打美國北區隊或拉丁美洲隊,而這個對手也很強,則應該兩人聯合作戰,郭源治投前三局或前四局,張瑞欽投後三局或後兩局。調用這兩名投手聯合作戰,中華將有一假設,敵隊全部或百分之九十都是右打,則張瑞欽可以多投幾局,如果左打的球員很多,則郭源治要負擔較重,因為張瑞欽左投,碰到左打,球路容易被看清楚。中華隊投手的調配,須實際看了敵隊虛實才能確定戰略的靈活運用。現在,有一個原則是不能忽視的,那就是不管誰出場擔任投手,如果要獨撐六局的話,第一至第三局的球路必須一種,第四至第五局又要變換另一種球路,第六局又必須再換一套,才能使出手的球路令敵隊捉摸不定,才能掌握球賽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