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30(劉復基)
2000年雪梨奧運棒球賽,由美國職棒小聯盟3A球員組成的美國隊贏得金牌;2004年雅典奧運棒球賽,日本職棒菁英的夢幻隊、充斥美國小聯盟球員的澳洲及加拿大隊也都躋身四強;2008年北京奧運棒球賽,可能會是美國職棒大聯盟球員競技的舞台,我們怎能期待我國的「業餘」球員,能在四年的培訓計畫下扛起奪金大任呢? 職棒球員在國家隊擔綱已是世界潮流。中華隊從2001年世界盃棒球賽以來,職棒球員展現的球技與經驗,完全通過了比賽的考驗,雖然雅典奧運未能晉級四強,需要檢討的地方非常多,但是國內棒球專家都一致認為,「職棒組隊」仍是未來中華隊唯一的方式。 不過,體委會出爐的「黃金計畫」竟然與棒壇專家的構想南轅北轍,或許有人仍沈迷在「92銀牌」的迷思,認為長期培訓是個成功的例子,殊不知時空環境的轉變,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棒球賽打得是業餘隊,與2008年面對的對手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現實一點來看,60名球員從哪挑選?長期培訓在哪練習?窩在高雄左訓中心閉門造車?還是送到國外轉戰各地?不管哪套作法,都得砸下大把鈔票,但誰又可以保證四年後他們就能脫胎換骨。 運動訓練、培訓選手都得按部就班、循序漸進,更重要的還得有健全的架構,國內棒運發展仍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厚植國家棒球實力首重札根,根不穩怎會有茂盛的枝葉。棒球奪金是國人的夢想,振衰起敝如果不從根本著手,棒球「黃金計畫」恐怕仍是一場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