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役 門檻高限制多:不少職棒教練 發出不平之鳴(民生報)

2004-09-04(記者梁峰榮/嘉義報導)

職棒代訓球員昨天撥接,23名替代役男與3名補充役男交接給六球團,由於補充兵球員門檻高,限制卻比替代役球員多,不少職棒教練發出不平之鳴。La new熊教頭洪一中表示,「旅外球員平平服補充兵役,卻能上場,為何國內職棒不行,標準在哪?」 職棒代訓球員分為替代役與補充兵役兩種,國內聯賽前兩名球隊的球員就有替代役資格;服補充役的球員門檻較高,亞運、奧運、世界盃國手才具資格。週一的代訓球員選秀,蔡英峰、杜章偉、高志綱三人具補充役男身份,其餘23人是替代役。 補充役、替代役都需經過12天軍事訓練,但替代役男歸國防部管,兵役期一年10個月,而且可望縮短為一年8個月;補充役球員需「集訓」兩年、「列管」五年。也就是說,門檻較低的替代役球員可以提早幾個月進入職棒,補充役球員至少得集訓兩年。 對此現象,很多球員、教練都覺得不公,他們質疑,「補充兵門檻高,限制卻多,實在很矛盾,既然這樣,打過亞運、奧運、世界盃的優秀役男球員何苦選擇高門檻的補充役?體委會的立意打了折扣。」 還有人舉王建民的例子指出,王建民服過補充役,但這兩年卻能在美國職棒出賽,難道美國職棒的比賽算「集訓」,國內職棒不算?洪一中指出,現有制度應該重新檢討,不該大小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