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總在台灣」困頓」時,扶了我們一把!:(民生報)

2004-07-21(林華韋)

棒球,總在台灣困頓時,扶了我們一把! 運動代表一個國家的文化社會背景,日本的棒球、柔道、相撲;韓國的跆拳道;巴西及歐洲足球;美國的棒球、籃球、美式足球;紐西蘭、澳洲、南非的橄欖球;英國、澳洲的板球;古巴的棒球;中國的桌球等等,一想到這些國家,就讓人聯想到他們著名的運動。 所以,重視一項運動,成為一個國家的象徵。以台灣來說,最足以體現我們「台灣精神」的運動,不論從國際大賽的成績、從歷史文化或民意所趨,棒球是最有條件的。尤其在國際局勢困窘,飽受中共牽絆的外交處境下,棒球讓中華民國走向世界各地,各級棒球代表隊到美國,到荷蘭、西班牙、古巴、尼加拉瓜、多明尼加、南韓、日本、澳洲等等地區,現在要去希臘,棒球證明了國家的存在。 記得2000年帶中華隊到美國移地訓練,因為是雪梨奧運年,所以相當受到重視。在波士頓和美國大學明星隊比賽的時候,波士頓市政府將比賽那天訂為「台灣日」,我記得我國駐波士頓代表,前一天還一起參加在市政廳廣場升中華民國國旗的典禮,並演奏國歌;中午,包括中美兩支球隊在內,還有駐外人員與當地政商名流、運動界人士餐聚,第二天正式比賽,在幾萬名觀眾前,整面計分板滿滿的秀出我國國旗。 那時外交部人員很感動地講:「在國家外交如此困難的時候,只有透過運動,才有辦法做到這個地步」。這也是我國棒球在外交上的一項成就。 最珍貴的是,棒球為台灣社會在事事對抗、紛爭裡,打破地域、省籍、政黨和意識形態的隔閡,搭起全民一條心的橋樑。記得2001年世界盃在台灣舉行時,在那兩週忘卻選舉的對立、不快,場內場外國旗飄揚,人心雀躍振奮,有人喜極而泣,相互擁抱,全民一致為中華隊加油,比賽結束後大家仍然陶醉於那種欣愉氣氛,久久捨不得離開;札幌亞洲賽不分黨派的官員、立委、球迷,不論是趕到現場或在電視機前,無不齊心鼓勵中華隊,可以說只要是中華隊出賽,就是台灣人民最團結的時候,真正感受到台灣是一個生命的共同體! 根據美國社會學者的研究指出,觀賞運動比賽具有一種重要的社會整合 (social integra-tion) 功能,提供社會團體與其他觀眾的一種社會經驗。由現場觀賞球賽的過程中,人們彼此不認識,但心中都有一個默契,球隊表現精彩時共同吶喊,自然流露興奮的表情;球隊表現不佳時,則鴉雀無聲。當球賽出現爭議時,彼此交談、議論,對球賽有所批評。無形之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了,這一股無形的凝聚力,也使得人們團結在一起。 美國將棒球奉為「國家娛樂」(National Pastime),其來有自。杜魯門總統在位時,設立了民權委員會,下令軍隊取消種族隔離,也因此聯邦政府任職的黑人日益增多。同時,兩個最重要的職業運動聯盟,大聯盟和NBA當局,開始接受黑人球員加盟。從九○年代起,大聯盟成為全世界一流球員匯聚一堂的舞台,打破種族、膚色、國家、地域的圈限,頗有世界大同、和平競爭的意味。 美國曾有一項統計顯示,大聯盟球季賽期間社會治安,好過於非球季的月份。而恐怖份子攻擊美國的「九一一」危機時,大聯盟的比賽被迫暫停一週,然後完成球季賽,接下來是季後賽和最美好的棒球饗宴-「世界大賽」,球迷重新陶醉於迷人的棒球賽之中,棒球緩和了因恐怖份子的攻擊,所帶給大家惶惶不安的驚慌氣氛。(三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