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10-05(本報記者 周大友)
中華棒球隊昨天開檢討會,參與中華隊的領隊教練選手,以及各有關人士,言無不盡,大體來說,在現場的職隊員,都為臨場的調整不良而「認錯」,而各相關人土則指出棒球隊「大環境」不佳,沒有提供具體有效的動力。而事實上棒球發展大環境,難於短時間變更,比賽現場則是屬於「將在外」的情況,這兩項棒協都管不著,棒協有心要檢討棒球發展上的問題,應就本身能力所及的方面改善,也就是力求科學化。國內棒球發展,一直都是「靠感覺」自然發展,如今在奧運會現場發生的問題,如調適不當,敵情不清等現象,都是靠感覺比賽的後果。裁判長高泉榮在檢討會上,一語驚醒夢中人,「什麼叫尖峰?」運動員參加比賽靠調整,一九八二年中華隊重新投入成棒國際賽,就談調整,一直到現在奧運失敗,原因還是歸諸於「調整不當」。為什麼美國與日本的選手可以調整,而中華隊選手難以調整,主要在於中華隊員根本沒有可以作為調整的基本資料。國內的選手幾乎全部都由少棒就開始打球,成為國手至少有十年球齡,而國內球員的新陳代謝又很緩慢,只要稍具科學思想,很容易就可完成選手個人詳細的「技術分析」,因此要說調整,選手變動幅度大的日、美球隊,應該比我們困難得多。棒協最初步的科學化,就是要建立選手資料,選手比賽時每一支安打,每一支觸擊或是三振,一個球季或一生的紀錄,只要有迅速正確的資料,沒有選手會為了擊出全壘打,而放棄安打或犧牲打。棒協是最早使用電腦的協會,但是科學化的思想,要比電腦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