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4-12(劉復基)
外野手飛身撲接飛球不是英雄就是狗熊,這是棒球場上最現實的寫照,也是棒球教練一再告誡球員不可輕易嘗試的動作。昨天的中信鯨隊外野手黃貴裕第二局的錯誤,就為這場比賽付出了代價。 在職棒球員的養成過程中,教練都會耳提面命的提醒外野手,沒有十足的把握、不到關鍵的時刻,千萬不可用魚躍的動作接球,可是各級棒球比賽中仍常出現這種鏡頭,雖然撲與不撲的決定只是一念之間,不過球員觀念不夠成熟也是因素之一。 外野手守備的區域遼闊,一旦飛身撲救險球落空,就會讓原本可能是一壘安打的變成三壘安打,甚至還有可能形成場內全壘打,兩者之間的差別不可以道里計。黃貴裕昨天的一撲,送掉鯨隊2:0的領先,而且還被獅隊打成一個連得七分的大局,決定了比賽的結局。 通常只有在不撲就會輸球的情況,才會允許球員放手一搏;在平手或些微領先的比賽,外野飛身接球是被絕對禁止。鯨隊黃貴裕昨天不撲這一球,獅隊只可能攻佔一、二壘或甚至二、三壘,重要的是隊友不會因此而嘔氣,比賽的氣勢或許仍取得上風。 職棒比賽就是這樣,一次失誤、一個錯誤的判斷,往往就斷送一場比賽的勝利。鯨隊季前開鍘,使得外野陣容參差不齊,現在看來影響真得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