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01-28(本報訊)
棒球協會為響應教育部推展運動聯賽制度,決定由今年首先辦理乙組聯賽。體壇人士認為乙組聯賽的舉行,對棒運發展的近期目標難有助益,但是就長遠來說,有助於棒運風氣的推展。國內目前定期舉行乙組棒球賽,參加比賽的球隊日漸增加,但是打到最後,球場上清一色是退休的國手在表演。因此棒協或教育部如果希望經由乙組聯賽,使乙組球隊升格,或發掘一些選手,補充甲組球隊的兵源,這個目標很難達成。民國七十五年乙組聯賽冠軍同發建設隊,晉級甲組後,沒有打過一場正式比賽就又回到乙組;而目前甲組球隊中,經由乙組球隊到甲組的球員,也只有兄弟隊的投手夏隆正一人而已。乙組球隊的組成,與甲組不同。乙組選手都是來自對棒球極度愛好、曾打過三級棒球,或是甲組退役的選手,他們對棒球仍有興趣,但是卻已非「專業」的球員。可是乙組球隊的特色是球員年齡差距較大,被社會接受的層面寬,乙組比賽時的觀眾,經常是球員的親友。母親帶孩子為爸爸加油的場面經常可見。這才是乙組棒球賽最珍貴的資產,國內的職業棒球勢在必行,而棒運的發展非由基層開始不可。在少棒獲得世界冠軍十三年之後,我國成棒隊才在國際棒壇立足。而在乙組比賽場邊看父親打球的小孩,十年後也許是三級少棒的主力,最起碼,這些乙組球員造就了許多喜愛棒球的家庭。我國發展棒球,已走過漫長的廿個年頭;發展乙組棒球運動則是另一個廿年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