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08-20(本報特派記者 蕭美君)
中華成棒隊在第六屆洲際杯棒球賽很有希望奪魁,卻只得第四名,創下近兩年來在世界性比賽中最差的戰績。綜觀這次比賽,中華隊失敗的主要因素,就是缺乏有威力、穩定性夠的投手。從進入決賽的韓國、日本及古巴隊來看,各隊都有兩三名有威力的投手,而中華隊只有塗鴻欽較具威力及杜福明較具國際賽經驗,因此在調度方面常感捉襟見肘。今年中華隊少了郭泰源、莊勝雄,投手青黃不接的現象更嚴重;大會投手失分榜上中華隊四名投手囊括前三名:杜福明責任失分十分排第一,塗鴻欽失八分第二,郭進興、陳義信均為七分列第三,中華隊投手確實是較弱的一環。其次,從這次比賽中可以明顯看出,亞洲的中、日、韓三強,已脫離了以往採取守勢的打法,改變為注重強攻。如果以打擊來看,中華隊應是此次比賽的冠軍,但中華隊名次不佳的另一個主因是攻守不夠細緻。所謂「細緻」就是指攻守時打跑、短打、長打、雙盜壘等靈活多變化的戰術,及處理球的防守觀念,中華隊在這方面不如日本及古巴隊。我國對日本及古巴時,心理上常存有畏懼感,在氣勢上就已輸了一截,今後應加強克服心理方面的障礙,才有揚眉吐氣、締造佳績的一天。中華隊在洲際杯表現不好的另一個因素是不能適應環境。中華隊赴加拿大比賽前在美國棕櫚泉訓練比賽,當地氣溫高達攝氏四十度,但艾蒙頓比賽場地白天溫度十多度,夜晚十度至度之間,兩地溫差大,演出受影響;另外球員熱身後,在球場受冷風吹刮,突然上場衝刺,很容易受傷,造成中華隊傷兵多,影響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