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發展面臨十字路口 亟需社會關注尋求突破:(聯合報)

1984-11-05(本報記者 翁台生)

中華成棒獲得第廿八屆世界棒球錦標賽亞軍載譽歸國,再度提高國人對棒球發展的「成就動機」;面對這種不斷增長的社會壓力,棒球運動的開展,還有待更紮實的社會心理基礎。從早期紅葉少棒掀起棒球熱潮到今天成棒發展的成就;棒球運動已具有某種穩定群眾心理的「社會功能」。師大體育研究所所長簡曜輝指出,世界盃棒球賽比賽那幾天,台灣地區幾乎只要有電視的地方,就有人圍著觀看;「國人潛在對運動的狂熱,似乎在瞬間爆發出來。」這種運動熱愛所產生的社會「移情」作用,對於社會發展有正面積極的作用。美國就成功運用奧運成就激起一股愛國熱潮,部分開發中國家民眾對體育比賽的高度關注能轉移大眾對其他事物的注意力。某些心理學的調查研究發現,部分熱門運動項目比賽時,暴力犯罪有明顯下降的趨勢。台灣地區沒有做過相關的調查研究,不過從比賽期問民眾的熱切反應仍可看出一些端倪。台大心理系教授莊仲仁指出,棒球運動受到高度的關注,整個社會跟著這類活動而移動,可以尋求一些精神上的出路,另外鼓勵青少年參與、認同,對整個社會確實產生一些無法預期的正面作用。簡曜輝認為中華成棒到古巴力戰獲得亞軍,更有多層精神意義;因為這是中華隊首度前往共黨國家賽球,而且是對方主動邀請,並特別發給簽證,尤其是在面對吉達亞青杯排球賽、漢城亞青杯籃球賽退賽的「痛苦經驗」後,這種勝利更給我們很多的啟示。中華成棒在世界盃的表現再度證明我們有奪取冠軍的實力,只是如何動員社會整體力量作為奧援,應是當前重要的課題。莊仲仁指出,中華成棒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成熟期」,亟待尋求心理突破;但是過去支持少棒、青少棒、青棒的社會群眾基礎已不穩定,後繼無力,也就很難要求成棒保持顛峰狀態。社會大眾對棒球運動的高度期待,也使球員對成功懷有恐懼感,不敢繼續向前突破。中華成棒隊員趙士強陷入低潮時,社會大眾未能適切表達關注,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簡曜輝認為,社會大眾既然對棒球產生如此高度的「移情」作用,就不應該各於表達關注,以增強球員的「外在動機」,才有可能打出好成績,回饋社會。跟美、日棒球強國相較,台灣地區未來棒運發展基礎薄弱,少棒、青少棒,特別是高中棒球隊過少;又沒有職業隊作為出路;成棒能有目前的成績,簡直有點「不可思議」,關鍵還在社會大眾貫注的精神力量。簡曜輝指出,台灣地區棒運發展的社會背景相當特殊,既沒有職業隊的角逐,國人中庸民族性也不可能對運動表現狂熱,再加上客觀環境的限制,使球隊無法順理成章的調高球員待遇,又不能純粹從精神報償要求隊員為國爭光,權宜之計只能動員社會工商團體提供球員所需要的關注力。當然,除了社會整體力量動員,提高物質待週的「外在動機」外,棒球隊員對名譽、自我肯定的「內在動機」也要提升,才能與社會大眾期待相呼應。中華成棒這次的表現使國人意識到國內棒球發展已到了一個十字路口,未來如何尋求突破,所牽涉的不只是球員、體育界人士,恐怕社會大眾也面臨共同的心理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