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08-14(本報記者 蕭美君)
第廿三屆奧運會結束了,中華代表團也將在今天束裝返國,雖然中華代表團在正式項目中只有蔡溫義獲得舉重銅牌,中華成棒隊在棒球表演賽中得到銅牌,但田徑、游泳有多項超越亞運及打破全國紀錄,成績遠較往年豐碩。這固然是近年來政府大力提倡體育,頒發中正及國光體育獎章鼓勵所致,也是中華奧會及全國體協的奧運選訓計劃成功所致,更是全民對體育觀念由漠視轉為關心所致,因此本屆的成果是全國上下全力推展體育,培育出來的果實。但是中華代表團的成續,和亞洲的日本、韓國及大陸選手比較,仍有距離,這固然與人力資源有關,但是發展方向、訓練方式及經驗累積的執行及觀念,更是重要因素。先天的條件雖常是決定輸贏的要素,但事實證明可由後天的訓練來彌補,而且還有一些不受體型條件的限制或限制較小的項目,譬如射箭、跳水、體操、射擊、分級的拳擊、舉重、柔道、角力,田徑的長跑,甚至球類項目中的排球、足球等,這些應是我國日後發展的方向。很可惜的是國內對於運動項目仍有冷熱門之分,而推展體育的有關單位也有這種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因此導致我國不能在國際競賽中揚眉吐氣。其次國內的訓練方式也要改良。以往我國各項運動的訓練大多是「臨陣磨槍」,在賽前一、兩個月訓練一下就出賽,成績自然不會好,這次我國參加奧運擬訂了選訓計劃,選手大都接受了較有計劃的長期訓練,但比起其他國家在四年或八年前就開始著手訓練,還是嫌不足!奧運選訓計劃目前已延伸至八八年,但是仍有必要更延長到九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