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07-27(本報記者 蕭美君)
洲際杯棒球賽雖已落幕,但中華隊前天一分輸給美國隊,國內棒界人士對最後中華隊是否應換投手的問題仍議論紛紛。通常,一位投手投了一百卅球左右,體力就會不繼,郭泰源投前七局的球數已超過此數,但仍能在第八局中三振一名強打,在第九局中被六棒保羅擊出打點兩分的安打前還三振五棒代打凱諾拉,狀況還算穩定。如果在後兩局換投手,由於中華隊投手群太弱,只有莊勝雄可用,但莊勝雄在前兩天對古巴、荷蘭時,已連投十四又三分之一局,體力已不太充沛,何況當時中華隊又處於領先優勢,所以想保留莊農雄來對付古巴。這使得中華隊的投手調度陷入困境,假如中華隊擁有優秀的救援投手,情況也許會好轉。救援投手的地位在現代棒球上已被肯定,美國在決賽中兩度贏了中華隊,救援投手伯恩斯功不可沒;救援投手不一定要有好體力,但球路需富於變化,控球穩健,才農遏阻對方攻勢。郭泰源是名好投手,但在第九局對付尖國保羅的打擊時,似乎顯得太急躁,當時是兩好一壤球,郭泰源若能再吊一、兩球,極可能三振對手,即使保送保羅也無妨,結果中華隊栽在保羅的部支安打上。中華隊在五、七局原有機會多得幾分,卻因戰術運用急躁而失敗。我國棒球受日本影響很大,日本是採穩打策略──以安打或雙方失誤上壘或得分;現代棒球的觀念則是以跑壘速度及運用各種戰術取勝。目前棒球發展,跑壘速度是重要一環,中華隊在本屆洲際杯十場比賽中,盜壘十七次,只有七次成功,成功率僅四成左右,比起古巴、美國的八成盜壘成功率差很多,這是中華隊該加強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