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夢最好 成功的開始:窮少年忍痛 揮向世界 長腿姊苦練 打出身價(聯合報)

2003-08-09(記者劉家瑜/記錄整理)

「有夢最好」,棒壇「亞洲巨砲」呂明賜與奧運跆拳道金牌選手陳怡安都認為這是邁向成功之路的最佳座右銘。在「如新人生系列講座─向運動家借腦袋」的高雄講座中,呂明賜、陳怡安和聽眾分享他們如何築夢的心路歷程。呂明賜自小學四年級接觸棒球,和一般球迷一樣,曾經半夜起來看威廉波特世界少棒賽。有一次,以三輪車為業的鄰家叔叔帶他去看比賽,還熱心地將他推薦給球隊教練。呂明賜在同齡小朋友屬身材魁梧型,教練看了後說:「好吧,來練看看。」他的表現果真優於其他小朋友,由於不是正選球員,手套、鞋子等必須自己買,當時他的家境並不好,只好放棄棒球。五年級時,鼓山國小成立棒球隊,呂明賜又被相中,儘管雙親不願意他加入看不到前途的棒球,最後心軟的母親還是妥協了,他說:「有一次手指被打斷,之後還帶傷赴台北參賽,母親不忍,哭得很傷心。」陳怡安和呂明賜的情況截然不同,雙親並不反對她練跆拳道,她說:「父親是軍人,母親也要上班,沒時間照顧小孩,那時候沒有安親班,母親發現隔壁有一家跆拳道館就把我送去,當時是七歲。」她的母親原本想送她去學舞蹈,陳怡安說:「因為身材高手又長,走路不時會跌倒,不適合學舞蹈。」陳怡安十三歲進入左訓中心,為一九八八年漢城奧運培訓,她說:「小時候練跆拳道不知道累,當了選手後,每天練七、八個小時,別人有寒暑假我沒有,而且練得更多。」十五歲時,陳怡安拿到第一面奧運金牌,當時只覺得高興,當她回國後才知道拿金牌被媒體大幅報導,感受到這面金牌的價值。談到「圓夢」,呂明賜小學時就有夢,希望成為職棒球員,他說:「目前在美國打職棒的陳金鋒、曹錦輝也都是在圓自己的夢。」呂明賜小學就有夢,是去美國,結果因棒球圓了夢;高中時代又有夢,是想念大學,唯一途徑是拿到世界冠軍,結果如願;進入大學後,他還有夢,想向當時「二郭一莊」看齊到日本打職棒,此夢也在一九八八年達成。一九八八年,日本職棒巨人隊因某外籍球員受傷,呂明賜接到隔天到一軍報到並出賽的通知,他沒想到第一打席就轟出三分全壘打,成為日本職棒史上第廿七例,之後出賽十場,共揮出了七支全壘打。 呂明賜回想過去在球場上不論有多痛苦都能忍受,他指出,對於忍受痛苦的能力很強,這也是支撐他在棒球持續走下去的力量。對陳怡安來說,十五歲時就已經完成想要圓的夢,一九九二年又在巴塞隆納奧運鍍金,她覺得此時是該追求另一個夢的時候,於是選擇走進校園過學生生活,而進入政大企管系就讀。人生常遇高、低潮,呂明賜認為先要面對問題,接著瞭解問題,包括生理、心理或技術的問題,再對症下藥解決問題。經營人生,常會遭遇不預期的麻煩與挫折,陳怡安認為,把握原則朝預先設定目標堅定前進,呂明賜建議設定目標時野心不要太大,否則易遭重挫,把握「有一點難又不是很難」原則,較容易達成並建立信心,也才能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