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比賽雖應分秒必爭 球賽票價不宜節節高昇(聯合報)

1982-03-06(本報記者 曾清淡)

籃球協會不斷調升比賽門票的售價,這並非推展體育的正當方法。眾所皆知,運動風氣的普及和水準的提高,有賴觀眾的熱烈支持,提高票價等於在球迷的熱頭上澆冷水。籃球是目前國內熱門的運動競賽之一,甲組球賽和國際性比賽,號召力很大。如果把籃球觀眾的職業加以區分,富商巨賈畢竟只佔少數,仍以公務員和青年學生居多,因此,籃賽票價提高對大多數球迷是一種負擔。現正舉行的自由杯籃球賽,全票為一百元,已經超出台北市首輪電影院的票價。自由杯要一連進行卅二天,一名球迷如果不想錯過任何一天的比賽,門票花費就得三千二百元,加上交通費就更可觀了。籃協對提高票價作了解釋,主要是籃協這次必須以六十萬元補助甲組球隊。這樣的說法非但球迷不服,連可能獲得補助的甲組球隊也感到不悅。運動協會照顧球員、幫助球隊是天經地義的事,更何況國內籃壇幾乎一年到頭都在比賽,球隊平常的訓練也十分辛苦,理應獲得籃協的照顧。國內有不少運動協會訂有獎勵教練及選手的辦法,而且行之有年,獎勵方式已不再只是獎狀或獎盃的精神表揚,而是致贈獎助學金的實質鼓勵。可是,從未聽說那個運動協會像這次的籃協一樣,把球隊的補助轉嫁到觀眾身上,迫使迷必須花更多的錢看球比賽。平心而論,運動協會並非營利機構,不能在收支上斤斤計較。照當今國內運動界的情形來看,籃協可能是唯一可以在收支上不僅保持平衡,甚至能有盈餘的運動協會,像去年光是在四項比賽就盈餘四百多萬元。棒球的觀眾人口尚能和籃球比擬,但棒球隊出國比賽的次數多,旅費浩繁,去年棒協仍虧空一百卅八萬九千二百五十三元。田徑協會的收支差距很大,去年六月第三度主辦國際田徑邀請賽時,邀請世界五大洲的廿二國選手及貴賓來華,花費四百九十五萬五千七百四十三元,門票收入僅七十三萬七千九百八十元;平常的田徑比賽不賣票,即使賣票也很難抵銷開支。像棒球和田徑一樣虧損的運動協會不勝枚舉,田徑協會要不是獲得有關單位的補助及一些工商界的捐助,虧損將更厲害。最近四年田徑協會的總支出為五千三百六十八萬六千三百七十六元七角。籃球運動在國內得天獨厚,竟然還在那兒與球迷斤斤計較,太不應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