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棒賽開幕日的省思:(聯合報)

2001-11-06(朱淑娟)

世界盃棒球賽今天起登場,地主台北市為主辦工作全力以赴,希望掀起熱潮。老實說,國內的體育風氣的確需要加油。不久前「全國運動會」落幕,總共只有十三人破十項全國紀錄,遠遠不如上屆的成績,各界大嘆國內體育水準日漸低落。但試問,選手的成績不理想究竟是誰的責任?多年來政府一再強調要以體育活動突破外交困境,越來越像一句口號,也使國內的運動迷越來越失望。想在比賽中奪標,除了要有旺盛的求勝心之外,更要有專心一致、日積月累的訓練。但以全國運動會為例,各縣市政府似乎都只是志在參加,對選手的培訓沒有任何規畫。比賽到了就匆匆徵召現成的選手參賽,發給每人數千元所謂的「集訓費」就算盡了義務。結果竟有選手指出,比賽前連一個合格的練習場地都找不到。要說我們的選手資質不如人,那是不公平的說法。事實上,多數選手都曾經懷抱夢想,希望有朝一日能在世界級的比賽揚名立萬。但也有選手感慨,面對國內不健全的體育制度及培訓計畫,對自己的未來徬徨不已,選擇當選手就等於選擇了一個不確定的未來。於是,多數選手到了一定的年紀後,就會減少練習時間,分出大部分心思去學其他的專長。試想,這樣一個讓人不敢托付終身的制度,又如何能期待吸引一流選手投注青春歲月,讓他們在世界舞台上為國爭光。反觀大陸,對體育活動一直野心勃勃,不斷發掘有潛力的選手,給予完善的訓練以及豐厚的薪資,讓選手不必分心去擔憂生計以及未來。就這樣,我們看到,大陸選手在國際體育活動中愈來愈耀眼,甚至在中共全力動員之下成功取得奧運主辦權。凡此種種,看在海峽對岸的我們眼中,心情真的非常非常複雜。台灣現在不但欠缺完善的體育及選手培訓計畫,連一場世棒賽的主辦都曾在國內鬧出南北政治爭議。今天多少球迷前往天母棒球場看球之際,希望政府也從中感受到推廣體育風氣的重要性,應以提振體育水準為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