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少棒小將 都要向棒球告別(聯合報)

1980-09-14(本報記者蕭美君)

『打球太苦了!』和往年相反的,中華榮工少棒隊獲得世界少棒冠軍回國後,十四名國手中,除了李述新外,都不願意繼續再打棒球。他們認為,練球太累,而且打球沒有出路,還是唸書比較好。這是小國手本身意願,至於將來是否真的就此離開棒球場,還須和家長商量。這件事起碼反映出國內推展三級棒球運動所現存的一些問題。運動的出發點應該是興趣,為興趣而運動,才能持續長久。這些得到世界冠軍的小國手會萌生退意,訓練不當恐怕是主要因素。榮工隊經理蕭長滾說,國內三級青少年棒球隊訓練的方式有如職業隊,一天到晚都在練球,小選手幾乎沒有其他娛樂活動。而且訓練計劃沒有完整計劃,長久下來,球員得到的並非一套完整的棒球概念。蕭長滾承認這種錯誤的訓練方式在現階段最為經濟有效。這正應了一句話:揠苗助長。從民國五十八年起,我國在世界三級青少年棒賽中連續奪得冠軍歸,地方人士希望地方球隊能打全國冠軍,國人希望中華隊能得到遠東區、世界賽冠軍。為了符合這些希望,經理、教練唯恐自已訓練的球隊輸球,不得不用強迫方式加重訓練,使小孩子感到受不了。一位教練就明白表示,誰都知道這種訓練方式不對,但是不用不行。三級青少年棒運發展到這個地步。真是令人浩嘆。各地方聯盟只要碰上幾次拿不到全國冠軍,地方人士的熱情立即降至冷點,後援會組織也隨之瓦解。國內三級青少年棒隊逐漸減少,影響到人才的發掘,水準當然難以提高。連帶的,成人棒球的實力也無法跟著前進。大家對成棒的注意力減低了,成棒得不到重視,以致棒球員出路也成了問題。許多先進國家有職業制度,球員出路廣。但是以國內的水準和觀眾基礎還沒到成立職業制度的時候。目前棒球員除了在社會球隊打球,任職支持球隊的工商企業外,唯一的出路就是轉任經理、教練,路子很窄。在一些公營事業所支持的球隊打球的球員,取不到任職資格一隻能以僱員身份暫時棲身,使得後進的球員愈發興趣缺缺。比較起來,榮工處的球隊算是制度比較完善的。這十三名不願繼續打球的小國手,可在榮工處照顧下完成國中教育。教人擔心的是,存在於棒球界的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澈底解決,我國的棒運將無前途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