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02-13(本報記者 蕭美君)
中壢棒球場荒草雜生,新竹球場設備、場地完善卻無用武之地,台中球場設備陳舊殘破,花蓮球場更破損不堪使用,這些花費不貲的球場,為什麼會弄到如此地步?在二月一日舉行的全國棒協理監事會議及各地棒委會主任委員聯席會議中,各地方主任委員或代表,曾對全國棒協統辦全國性及國際性比賽在台北市舉行一事表示不滿,認為是對各地方發展棒運的阻礙。他們表示,各地棒委會也有舉辦大比賽的心意,但是棒協「一把抓」的作風,使他們只能辦一些小比賽,在缺乏觀眾及各方支持下,大家漸漸失去信心及熱誠。此外,各地方棒委員的緀費也短絀,在沒有大比賽,失去觀眾的情況下,當然無整修球場的能力。這些因素造成了「惡性循環」,使得國內各地方棒運不復當年的盛況,尤其是三級青少年棒運。但是棒協也有苦衷,舉辦全國性比賽,收入要補助冠軍隊出國參加國際或世界賽的經費,辦國際賽又要補貼外國隊的機票或食宿,加上一些行政工作所須的費用,棒協也入不敷出,去年就虧損廿多萬元。雖然事後大家協調,今年將試辦全國少棒賽改在地方舉行第一循環賽,而地方也將補助冠軍隊出國的部份經費,而且地方也將承辦成棒名次賽,但是一些棒球專家們認為,這只是一種治標的辦法,而且會造成雙方的損失這些專家表示,目前棒球的發展,應由「點」向「面」去發展,依照目前的情形,不論是棒協或少數地方主辦大比賽,仍然脫離不了「點」的型態。而且,國內對棒球的熱誠,也已經衰退了許多,尤其是地方上更為明顯,地方及全國性或國際賽,不一定會賺錢,卻要補助經費,這麼一來豈不又造成另一種「惡性循環」?此外,各地行政人員的水準不齊,常有問題出現,特別是裁判的水準更應提高。因此他們建議,全國棒協應開放比賽,但是各地方也要能目立。他們表示,地方上應先拿出魄力,整修球場,提高行政、技術人員水準,然後不計成敗的舉辦一些中、小型比賽,等到一些合於標準後,再承辦大型比賽,這樣按部就班進行,才能使雙方蒙益。專家們認為,這件事情必須會同棒協及各地棒委員密切合作,孤掌難鳴,棒協不應一把抓,各地棒委會也不該急功近利,唯有如此才能達到為棒運努力的共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