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棒球打出的問題:四﹑公平競賽‧能贏當然要贏(聯合報)

1978-09-09(本報記者專訪)

我們的棒球隊到美國去究竟該不該贏?教育部體育司長蔡敏忠認為:只要是公平的體能競賽,當然耍全力爭取勝利!心理學家吳靜吉覺得,設法爭取場外的友誼,與奪取錦標是可以同時兼顧的,問題在如伺去做而已。今年世界少棒大賽比賽期間,蔡敏忠司長恰巧在美國賓州、馬里蘭州各大學城考察訪問,曾與美國少棒聯盟高階層人士交換意見,也曾目睹冠軍決戰時,球迷在看台上分別為中華隊和美西隊加油的盛況;在愛國心理中外皆然的前提下,誰不想成為奪標的強者?蔡敏忠指出,十年來我們的小選手對勝利的渴望,的確為國人帶來許多心理上的享受,而希望一勝再勝的意志,也鼓舞了青少年追求至善、奮鬥不懈的精神。棒球運動是「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全憑技術取勝的競賽,不打到最後一局,都不宜輕言勝負。因此只耍是在公平競賽的基礎上,沒理由放棄錦標。不過,就體育的觀點而言,蔡敏忠認為目前我們訓練球員的方式不無可議之處。因為體育是最完美的教育,透過體育可以觀察教學之間的直接反應,但是絕大多數的教練只知埋頭苦練,忽略了質量並重的道理,更遑論「術德兼修」的崇高目標;如果再不注意改進,只是盲目的把小選手訓練成只懂打球的機器人,為了贏球而付出的代價就大大了!心理學家吳靜吉表示,早日促使我國成棒向世界進軍,應是大家的第一耍務。他說,根據生理學家研究,廿五至卅一歲是棒球選手技術最圓熟的階段。因此,如何自十七歲以下,興趣還未定型的少年選手,提鍊一批振興成棒的「接班人」,比檢討過去的訓練法還要重要。為了一再奪得冠軍,遠征美國的小球員年年在「輸不得」的心理壓力下作戰,連賽後都難得放鬆心情,隨意的去吃喝玩樂一番。吳靜吉認為,這種「少年老成」的模樣,才是爭取友誼的最大阻力,大人的意識往往壓抑了小球員的本能。以今年中華屏光少棒隊為例,大多數球員都是來自屏東內埔的山地家庭,他們能歌善舞的秉賦,如能適當的加以輔導,相信必能在美國威廉波特城大受歡迎。吳靜吉強調:兒童本來就是天真好奇的,而所謂「國民外交」是雙方對等的文化交流,我們能大大方方給別人的東西實在太少了!這是大家的責任,也是大家的課題。(習賢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