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01-31(本報記者李一中、林新輝)
一九九九年,會是國內兩大職業運動的末路年嗎?職籃與職棒今年的處境只能用「難兄難弟」形容,職籃戰神隊的母企業爆發財務危機,宏福公羊隊也出問題,職棒雖沒有發生類似職籃的財務危機,但是中華職棒與台灣大聯盟的球員遭到平均約百分之十以上的減薪,也是職棒發展十年來降幅最大的一次。不過,如果將職業運動每下愈況完全歸咎於經濟因素,就犯了嚴重的認知錯誤,因為職籃在國內景氣良好的時候,並未造成風潮,而職棒運動在前年開始走下坡時,國內的經濟景氣仍處於高峰。職籃與職棒運動是消費性的產品,透過消費者喜好程度決定它的價值,職籃與職棒草創初期,消費者基於產品的「新鮮度」,還有強烈購買慾,對於職業運動經營者也會抱著「給他們一點時間做看看」。但經營者在建立職業運動的品牌之後,卻未能精準掌握消費者的喜好,坐視職籃或職棒產品的惡化,例如看球的場地沒變、球員素質沒有提升、依賴外籍球員的情況逐年嚴重、選秀制度沒有建立、球員交換制度付之闕如、球員包裝沒有創意。當職籃、職棒無法開發新的消費群,舊的消費群又嚴重流失,在市場上引發的效應就是贊助廠商意興闌珊,電子媒體抽腿,如果又碰到經濟不景氣,關門、封館就不會令人意外。有人說,看國內職籃或職棒運動,感覺有點像露天的「蚊子電影」,偶爾浪漫為之可以,但是要天天忍受氣氛不佳的環境,敬謝不敏;也有人認為,他們像「攤販運動」,景氣好時,多賺一點,時機不好,少賺一點,或者索性收起來。與其說,國內職業運動敗在經濟不景氣,倒不如說輸在沒有高瞻遠矚的經營觀,國內球迷當然殷盼一切都只是傳聞,二○○○年,台灣還能再見職業運動。